10
浏览3.6亿年前的树种活了 曾是恐龙口粮【3.6亿年前的树种活了 曾是恐龙口粮】近日,浙江温州传来喜讯,一种起源于3.6亿年前的珍稀树种——笔筒树,经过当地林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多年努力,成功繁育并回归自然。笔筒树,这一曾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如今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等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笔筒树,属于桫椤科白桫椤属,原生长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是当时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然而,在第四纪冰川期后,笔筒树几乎灭绝,仅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有少量植株残存。2015年,苍南县大渔镇的一位村民无意间在山上发现了两株笔筒树,这一发现填补了该物种在中国大陆北缘分布的空白。
面对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行动,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研究团队首先对笔筒树的致濒原因进行了深入解析,发现其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繁殖障碍、生境破坏和人为干扰等因素。为了克服自然繁殖受限的问题,研究团队采集了笔筒树母株叶片上的孢子,并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人工繁育。
笔筒树的繁殖周期很长,发芽过程历经的形态也比较复杂。经过两年左右的研究,研究团队终于攻克了笔筒树繁育技术难题,构建了笔筒树孢子繁育体系,实现了从孢子到幼苗的精准培育。截至目前,已成功繁育笔筒树2000余株,并在瓯海景山、龙湾大罗山、三垟湿地以及苍南马站、大渔等地野外回归种植300多株,有效缓解了笔筒树资源的濒危状态。
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雄溪科研创新基地,一盆盆笔筒树幼苗整齐排列,长势良好。这些幼苗长大后将再度回归野外,为笔筒树种群的复壮贡献力量。目前,在苍南多个点位已回归的近200株笔筒树生长状况良好,展现了这一古老物种顽强的生命力。
笔筒树的成功繁育和回归自然,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价值挖掘提供了重要案例,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苍南县计划新增繁育笔筒树幼苗5000株,并筹建浙南首个笔筒树专属保护区,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模式。随着相关保护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有望在浙江见到更多这种美丽而古老的树蕨类植物。
笔筒树的成功“复活”,不仅是对自然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次有力践行。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笔筒树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