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浏览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燕京1980年建厂,1993年组建集团。在发展中燕京本着“以情做人、以诚做事、以信经商”企业经营理念;始终坚持了:走内涵式扩大生产道路,在滚动中发展,年年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建立国家级科研中心,引入尖端人才,依靠科技抢占先机;积极进入市场,率先建立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目前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1%以上,华北市场45%,北京市场在85%以上;积极完成股份制改造,由产品经营转向产品与资本双向经营,1997年两地上市,独特的“红筹背景、A股身份”股权结构模式,为燕京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精心打造企业文化,长期培育的“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为企业分忧的主人翁精神” 以奉献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经过28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啤酒企业集团之一。2008年啤酒产销量422万千升,进入世界啤酒产销量前十名、销售收入112.19亿元、实现利税23.43亿元、实现利润6.42亿元。--燕京用20年的时间跨越了世界啤酒业100年的发展历程。 2008年燕京发展成为拥有有形资产138亿元、2008年燕京商标商誉价值总计223.85亿元,其中子品牌漓泉啤酒商誉价值为32.09亿元,惠泉啤酒商誉价值为25.20亿元,雪鹿啤酒商誉价值为12.70亿元。员工33500人,占地389万平方米,拥有控股子公司(厂)29个,其中啤酒生产企业21个,相关和附属产品企业8家。燕京总部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厂。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国行业百强企业。高品质的燕京啤酒先后荣获“第31届布鲁塞尔国际金奖”,“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全国行业质量评比优质产品奖”,并获“全国啤酒质量检测A级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燕京啤酒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特供酒”、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四家航空公司配餐用酒,1997年燕京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4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2005年8月10日燕京成为国内首家北京2008年奥运会啤酒赞助商。
第一次创业:20世纪80年代,喝啤酒是一件很奢侈也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那时啤酒不仅是计划生产,而且产量出奇的少。而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在改变,对啤酒的需求量超过了生产的发展,所以,1980年北京市啤酒虽已限点限量供应,每天的产量也只够卖两三个小时。为了照顾在店内喝酒的顾客,有的饭店不得不搭菜卖酒。
1980年初,北京市顺义县开始计划筹建啤酒厂。当时还是县工业局局长的王少更极力主张这个项目,并获得了顺义县委的支持。这一年的9月10日,啤酒厂正式破土动工,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万吨。1981年10月5日开始试生产。当时的《北京日报》撰文说:“一般情况下,新建一座年产1万吨啤酒的工厂,需要2到3年的时间,投资1千万左右。可是,年产1万吨啤酒的顺义县啤酒厂,从破土动工到一次试生产成功,只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时间,投资643万元,酒的质量符合部颁标准。”
经过8年的第一次创业,到1988年,燕京达到年产7万吨的规模,进入中型啤酒厂的行列,在北京市场份额约30%,和“北啤”“五星”三分天下有其一,呈鼎足之势,可以说是“初战告捷”。
第二次创业:接下来的7年,燕京胜利的完成了向中国啤酒工业最高顶峰的冲刺,取得行业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大中型国企中的佼佼者。在1988年全国市场疲软的形势下,燕京根据实际的市场调查,经过冷静思考做出分析——市场疲软现象是暂时的;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力很大;从立体的看,即使北京市场饱和了,还有天津市场、河北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成功与风险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基于上述分析,刚刚担任厂长的李福成果断拍板:“上”。正是这个“上”,奠定了燕京发展的基石、拉开了燕京加大投资力度的序幕、宣告了燕京二次创业的开始、换来了燕京跳跃式的发展。燕京在整个第二次创业期间,先是年增加5万吨,后是每年增加10万吨,随着啤酒产量的迅猛增加,燕京在全国啤酒行业的排名也连上台阶。到1995年,已达到年产36万吨,排名第一,形成与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的鼎力之势。
第三次创业:到1996年,世界各国的啤酒发展出现了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集团跨国模式,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小型区域模式。燕京第三次创业的主题是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胜利。随着一批中外合资企业陆续建成投产,我国啤酒工业进入了新一轮竞争高潮,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中国啤酒工业必须开始探索走联合发展之路,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资产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形成规模经济和优化管理,实施大企业战略,提高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