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浏览7月初,随着各地气温的上升,人们对啤酒的消费热情迅速高涨,恰逢欧洲杯和美洲杯逐渐好转。各大品牌对这个啤酒消费旺季充满期待。
在重庆,吃火锅,喝“老山城”,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迎接他们夏天餐桌的“标配”。但近年来,随着山啤销量的萎缩,“山啤是知音。”这个口号在人们心中多少有些被遗忘了。重庆本土啤酒消费市场依旧火爆,但国内外优势品牌强势进入,本土品牌已经改变或成为趋势。“山城”品牌的没落或许有其自身的原因,重庆啤酒(600132。SH,以下简称“重啤”)和孙公司或许可以窥一斑而知豹。
7月7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在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9个月后,山城啤酒生产商之一的重庆佳威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佳威啤酒)与重啤的合同纠纷案,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重庆一中院)召开了庭前会议。
旷日持久的诉讼
公开资料显示,山城啤酒创立于1958年,其国宾、经典、老山城都有着极高的“出镜率”。山城啤酒的主要生产商重庆佳威是重啤的孙公司,早年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现在双方出现了隔阂,让外界感到意外。
据《天空调查》工商资料显示,重庆佳威100%股权由重庆酿造啤酒有限公司(重啤持股51.42%的子公司)持有,重庆渝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新集团)持有60.31%,渝新集团工会委员会持有6.69%。
山城啤酒曾经是重庆知名老字号,一度占据重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2013年底嘉士伯完成要约收购,全面执掌重庆啤酒后,山城啤酒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
7月7日晚,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当天下午,在重庆市一中院的主持下,原告重庆佳威和被告重庆啤酒各自向法庭提供了新的证据,双方均对对方提交的证据发表了质证意见。整个庭前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对双方证据的质证仍未结束。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重庆佳威与重啤的官司始于去年第三季度。当时,重啤公告称,2020年9月27日,重庆佳威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起诉状,索赔金额暂为人民币6.39亿元。
上述民事起诉状称,1992年,重庆佳威的前身重庆金星啤酒厂与重庆啤酒的前身重庆啤酒厂签订联合协议,开展啤酒包销合作。
2009年,重庆佳威与重啤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产品包销框架协议,约定包销期间只允许重庆佳威生产“山城”牌啤酒,生产的啤酒全部由重啤包销。
上述《民事起诉状》称,2011年以来,重啤多次违约,本案上市公司及其他被告采取委托加工、授权生产、重庆外购酒销售、品牌调整推广等多种关联交易方式。,占据了“山城”啤酒的市场份额,损害了重庆佳威的利益。
根据上述民事起诉状,2015年至2016年,重庆佳维与重庆啤酒先后签署了《产品承销框架协议补充协议》、《产品承销备忘录》、《月度沟通会纪要》等文件。重庆佳威有条件同意不再追究重庆啤酒此前的违约责任并盈利,但自2017年(2020年9月27日)起
关于重庆佳维在民事起诉状中的“指控”,重啤此前发布的几份诉讼进展公告,并未对涉及的诉讼事项做出明确说明。谈及对自身的影响,重啤表示,公司已按照《承销协议》及其他涉及的协议履行了责任和义务。“公司将积极准备应诉,主张公司权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鉴于案件尚未开庭审理,公司暂时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影响。”
此后,2021年2月5日,重啤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重庆市一中院邮寄的修改后的民事起诉状及开庭传票,开庭日期为2021年3月30日。变更后,民事起诉状增加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公司等6名被告,索赔金额变更为暂定金额人民币8.22亿元及诉讼费用。
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双方诉讼持续时间较长。早在今年3月,重庆佳威和重啤就召开了第一次庭前会议。
重皮股份2020年年报披露的“诉讼进展”显示,2021年3月30日,重庆一中院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庭前会议。“这次庭前会议没有对案件进行实质审理,只是核对了各方当事人的情况,并对案件的程序性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询问。”
据熟悉双方诉讼的相关律师介绍,双方案情相当复杂,双方都向法院提交了较多证据。根据目前的案情,预计接下来可能会召开庭前会议。
7月7日,重啤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由于相关诉讼已进入司法程序,我公司不便置评。根据案件进展情况,结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信息披露规定,我公司将及时披露案件相关信息。请关注上市公司后续公告。”
巅峰不再
山啤和重啤的合作要从八九十年代说起。重庆佳威,原名重庆金星酒厂,始建于1984年。从1989年到1991年,金星啤酒厂的工厂经营陷入困境。时任厂长的尹兴明决定向同城国企老大哥重庆啤酒厂求助。他坚持与重啤联合,利用“山城”啤酒的品牌优势,走集约化产销之路。
据当地媒体报道,1992年6月,金星啤酒厂在隶属关系、企业性质、财务结算“三不变”的前提下,正式加入重啤,成为重啤第八家啤酒厂,并获得“山城”牌啤酒生产许可证。企业迅速恢复生产,扩大市场规模。
自此,山城啤酒与重庆啤酒一起,牢牢占据了重庆啤酒市场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重庆牌”和“山城牌”啤酒成为重啤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根据重啤IPO的招股说明书,1994年、1995年、1996年,山城啤酒分别为上市公司贡献了6389.07万元、7632.33万元、1.06亿元。
重啤1999报指出,公司生产的“重庆牌”和“山城牌”啤酒不仅是国内同行业的老品牌产品,也是西南地区最知名的品牌。他们长期以来享有平稳的市场,在重庆的市场份额超过65%。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山城牌”啤酒销量持续增长。据重啤公告,2009年,“山城牌”啤酒产量达59.2万吨,销售额13.3亿元,占重啤总销量的60.82%。
2010年,重啤不惜花费9920.06万元收购了重啤集团“山城牌”啤酒系列的注册商标及相关商标。根据当时重啤的公告,“山城牌”啤酒在重庆、四川、安徽、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生产和销售,尤其是在重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区域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010年底,欧洲啤酒巨头嘉士伯基金会取代重庆国资成为重啤的实际控制人。嘉士伯啤酒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士伯香港)及其关联公司嘉士伯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士伯重庆)共同持有重啤29.71%的股份。
2011年、2012年、2013年是山城品牌啤酒的“高光时刻”。这三年,山城啤酒销量分别达到93.98万千升、96.54万千升、99.43万千升。
2013年12月,嘉士伯加大了对重啤的控制。嘉士伯香港完成1.47亿股重啤的要约收购,嘉士伯香港及其关联公司嘉士伯重庆共同持有重啤60%的股份。
嘉士伯率先重啤后,形成了国际高端品牌(嘉士伯、乐宝)和本土强势品牌(山城、重庆)的营销策略,并持续推进。
2014年,重啤减少了一些低端、利润率低、销量大的品牌。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今年山城啤酒的销售势头开始掉头向下。
重啤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啤酒销量为104.76万千升,其中山城品牌73.68万千升,重庆品牌10.12万千升,乐宝品牌8.13万千升,其他品牌12.83万千升。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山城啤酒销量持续下滑,分别达到27.5万千升、15.93万千升、12.31万千升、12.1万千升、11.56万千升;同样五年,重庆啤酒销量稳中有升,处于高位,分别达到46.78万千升、50.59万千升、51.55万千升、55.01万千升、54.68万千升;同期乐宝啤酒销量分别为14.79万千升、17.52万千升、19.35万千升、22.46万千升、23.35万千升。
冲皮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山城品牌是公司旗下品牌,其对山城品牌拥有完整、独立的所有权。2013年公司成为嘉士伯集团成员后,根据消费者调研结果,重庆品牌接替山城品牌,成为本土品牌的主力军。
重啤表示,作为品牌所有者,公司基于消费者调研和业务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包括“山城”品牌在内的品牌组合,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战略。不过,对于消费者的上述调查,重啤并未以何种方式回应,调查结果有多权威。
重啤相关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快消品行业没有固定的品牌战略。\”未来,我们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不同的品牌策略.\”
重啤认为山城品牌近年来仍然获得了公司的持续投入。“2020年疫情期间,我公司按计划推出山城啤酒经典包装罐,受到消费者欢迎。同年,在中国啤酒行业下滑7%的背景下,山城品牌产品在重庆的销量也增长了3%。”
事实上,从历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啤酒行业整体销量的“天花板效应”日益显现,整体缓慢下滑的态势并没有太大改变。欧睿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中国啤酒年销售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啤酒销量为4269.4万千升,同比下降7.0%。
嘉士伯一直执掌重啤,在中国处于啤酒产销量下滑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至2020年,我国啤酒产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34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也就是说,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的啤酒产销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