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浏览【简介】感谢网友“春熙”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各地习俗,七夕节诗词(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夕节各地习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
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诗词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七夕(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七夕(现代)谭白
甜蜜七夕,浪漫不息。
守望鹊桥,鲜花传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节歌谣
七夕节歌谣1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七夕节歌谣2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夕节歌谣3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七夕节各地习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
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诗词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七夕(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七夕(现代)谭白
甜蜜七夕,浪漫不息。
守望鹊桥,鲜花传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节歌谣
七夕节歌谣1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七夕节歌谣2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夕节歌谣3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七夕为何变成了情人节
农耕文明逐渐淡化,农耕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原本在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有着天然的崇拜感,男耕女织是社会常态。七夕是通过妇女穿针乞巧来表达人们对手艺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在早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即使是农业文明也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推进,依附于男耕女织这一社会结构的七夕,对于现代人来讲意义不算深刻,作为传统节日而存在,不像宣扬孝道、团圆那样更有时代共鸣感。
牛郎织女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悲切的爱情故事一直广为流传。经过不断演化,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七夕结合在了一起,因此七夕本身就带有少女对爱情的美好祈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七夕原有的乞巧含义逐渐被淡化,反而是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被突出,并渐渐成为七夕的主流含义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古代七夕节怎么过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了祭奠老牛让牛郎刨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的牺牲精神。
7、晒书晒衣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据载,司马懿为避祸晒书装疯。而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8、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流行于清代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于案前焚香礼拜后,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各地七夕节习俗大盘点]
七夕节各地的饮食习俗
福建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浙江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州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山东
山东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吃什么水果
1、桃
七夕节可以说是爱情节、桃花节。而在这一天的桃花食物里面,首选的就是桃子。桃子的外观色泽鲜红,红代表一种桃花的气场,同时桃子的“桃”字也寓意着桃花,吃桃就等于吃进桃花的兆头了。
2、葡萄
七夕前后又到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中含较多酒石酸,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脾和胃,对身体大有好处。在炎炎夏日食欲不佳时,吃葡萄有助开胃。
3、苹果
苹果,历来是爱情的象征。希腊神话中,一只金苹果令三位女神斗艳争奇。评判人帕里斯,最终将苹果授予了象征爱与美的女神阿弗萝蒂特。因为她被女神许诺了美丽的爱情。
4、西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夏季时节我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西瓜,汁水丰厚,果肉非常的甜,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同时可以起到补水、防暑、利尿的功效。
5、樱桃
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尤其是鹊桥相会的传说密切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千古流传,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小说之一,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版本如下:
牛郎是一个命运凄苦的放牛娃,因爹娘早逝而随兄嫂生活。心狠的哥嫂不但对其百般虐待,最后还为了独霸家产把他赶出家门,只分给他一头老牛。然而,哥嫂没有想到的是,这头老牛竟然是被贬下凡间的灰牛大仙,它不仅能说人话,还知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的时间和地点。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趁仙女沐浴时抱走了一位仙女的衣裳——这位仙女乃是天上专司织锦的织女。失去衣裳的织女无法按时回到天庭,又被牛郎的真情打动,于是留在凡间,与忠厚老实的牛郎结为佳偶。婚后,织女教会了乡亲们养蚕抽丝织绸缎,还为牛郎育下了一儿一女,小日子过得很幸福。那头老牛在死前,叮嘱牛郎剥下它的牛皮,悉心保存,以备日后之用。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结合一事,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将下凡,将织女强行带走。情急之中,牛郎记起老牛临终的嘱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对儿女乘风追随。牛皮发挥着神力,眼见就要追上织女一行,王母娘娘却拔下了头上的玉簪当空一划,顷刻之间,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银河,将他和织女分开。但痴情的牛郎不忍离去,他带着儿女苦苦守候在河边,而隔河相望的织女也终日哭泣,再也织不出美丽的云锦。
时间长了,王母娘娘也被织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动,许可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每到这天晚上,人间的喜鹊都会飞往天上,在银河之上架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靠这座鹊桥共赴佳期。相传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间是看不到一只喜鹊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鹊们必须飞走,牛郎织女也得赶在鹊桥消失之前匆匆话别,回到银河的两边。
山东各地七夕节的习俗
提到美丽的七夕,人们最熟悉的当数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乞巧的习俗了。不过七夕节的历史已千年有余,风俗自然不止这些,有很多精致的节俗虽然仅流传于某一较小的区域,没有如此这般的名气,却也生动可爱,于是索性将它们统称为七夕的“杂俗”。那么,山东各地的七夕节习俗是怎样的'呢?
风俗一、拉巧
旧时长岛七夕节的拉巧习俗就非常有名,所谓拉巧其实就是斗巧。七夕节前姑娘们就聚在一起,精心装饰自己的巧棚。巧棚中摆放的都是姑娘们自己亲手 制作的手工品,有狮子、斗鸡、凤凰,还有鲤鱼跳龙门、转灯、饽饽、金钟等。谁家的姑娘若是巧棚做得漂亮是件值得得意的事情,如此手巧的姑娘自然能说个好婆 家。到了七夕那天,各家的姑娘把漂亮的巧棚摆到自家院里,手艺好坏、上下高低,一看便知,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把巧棚炫耀地摆到了家门口。
七夕的晚上自然也有活动。白天展示完巧棚,晚饭后,姑娘们都聚在一起,明烛点灯,唱着喜歌拉巧。迢迢银汉下,年轻的姑娘载歌载舞,观众络绎不 绝,七夕节的庆祝活动进入高潮。拉巧不仅在本村进行,有时候姑娘们还要到外村去表演,这样的活动能延续四五天,简直就成了女孩子们的狂欢节。
风俗二、贺牛生日
七夕节是不折不扣的“女儿节”,几乎各种节俗都以女性为中心展开,可是也有例外。有些地方的人认为七夕是牛郎的生日,无棣的放牛娃在七夕这天就要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还要给牛喂上好料,叫做“贺牛生日”。
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七夕也是拆洗棉衣棉被的最后期限。这样的风俗大约和时令有关,因为七夕在立秋以后,天气开始转凉,这是提醒妇女们要开始为御寒做准备了。
日照妇女在节日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后,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不知道这是否与传说中织女是在河边沐浴时与牛郎相识的情节有关。还 有的地方七夕这天要洗油罐子,传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刷,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巧合的是,有这样风俗的地区,其方言中“油”和“牛”的音常常不能区 分,“油罐”与“牛倌”是谐音,而牛倌自然是指牛郎了。
风俗三、巧灯
曲阜七夕节要做巧灯。巧灯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也有八仙 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吉祥灯。孔府常常把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 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灯,巧灯形态各异,灯光星星点点,一路望去,好似人间天河。
风俗四、看巧云,吃云面
有的地方,七夕节要“看巧云”。传说七夕这天牛郎织女相见,天上的云彩会格外漂亮。巧云“巧”在造型上,女子们或登楼眺望,或出户仰望,云彩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尤其是雨过天晴晚霞满天的时候,空气清新,心情爽朗,天空中的巧云如飞禽走兽,美不胜收。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云面看起来和一般的面条没什么不同,可是其中却大有门道。真正的云面要用储蓄的露水制成。看巧云,吃云面。有的地方做云面不用面条而是用面萁,是取面萁之形而寓巧云之意也。
各地七夕节的乞巧习俗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各地民众为了纪念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纷纷依据当地的七夕节(乞巧节)习俗举行各类纪念活动,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各地七夕节的习俗,欢迎借鉴!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关于七夕节习俗750字
七夕乞巧,是节日的主要活动。乞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是七夕节习俗。那么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山东、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广西。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广东。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以上,便是我为你们介绍的七夕节习俗。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七夕情人节各民族习俗
藏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七夕情人节饮食习俗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 美文赏析:七夕节习俗
★ 七夕节的习俗和由来
★ 七夕节祝福语简短
★ 七夕节文案
★ 七夕节哪一天
★ 「七夕习俗」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七夕节民俗活动
★ 什么时候过七夕节
★ 七夕节的其他由来
★ 七夕节 浪漫古诗
★ 七夕节的歌曲